南安市应急管理局“四力”助推应急广播体系建设项目顺利通过验收!
来源:南安市应急管理局 时间:2023-12-07 15:17

    2021年以来,南安市应急管理局按照要求,于2022年底在泉州市域内率先启动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全市投入资金2287.8万元,新增2259处应急广播终端,项目依托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络资源形成省、市、县、乡、村五级贯通、可管可控、综合覆盖,与各级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有效对接的全市应急广播体系。目前,南安市应急广播体系已完成项目建设,并通过验收。 

  精心组织、高位推动,力促应急广播项目落实落细。 

  南安市高度重视全市应急广播体系建设项目,成立了南安市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市政府常务副市长吴振强任组长,市新闻出版广电局、应急局、市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任副组长,市发改局、工信局等相关市直单位及乡镇(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分管领导为成员,负责全市应急广播建设体系建设工作的谋划部署、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导落实。市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明确部门责任分工,细化工作措施,实施纵横联动,切实推动项目建设同频共振一致发力,推动项目落地、资金落实。 

  统筹谋划、合理布点应急广播建设科学有效。 

  一是提前谋划部署。在项目招投标之前提前谋划部署,委托中介向北京数码视讯软件技术发展有限公司等4家在应急广播建设领域实力较强的方案供应商征集技术方案,并组织专家进行评选,选取最优的技术方案,确定了应急广播体系建设的总体架构、软硬件系统、设备功能等建设内容。技术方案确定后,向南安市移动、电信、联通、广电四大运营商进行询价(市场调查、评估),要求提供不同采购类型、一次性支付和分期支付方式的采购方案供比选,确保采购方案最优。二是科学布设点位。明确要求各乡镇(街道)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镇级广播平台、广播终端点位的定点工作,并确保点位通有线网络、通电。同时,尽可能在居民聚集点空旷处、地质灾害多发点、水库下游处、景区交通枢纽点等关键节点和重要场所设置广播终端点位,结合日常宣传、防灾减灾、灾害性天气预警等工作重点统筹考虑、科学布点。在全市范围内建设1个市级、28个镇级应急广播平台,对原384村村响广播进行升级改造,同时,新增43个社区应急广播点,延伸覆盖全市50户以上自然村,全市需布设广播点2259个,实现全市100%行政村、社区覆盖。三是及时协调跟进。采用公开招投标方式进行采购,招标完成后与中标方签订合同,将广播体系建设的总体架构、软硬件系统、设备功能及工期、投资等在合同中明确,保证建设项目实施完整性、规范性;项目建设过程中,利用视频会议、微信工作群等形式及时跟进、部署工作、互通信息,及时解决广播安点位选取、变更、用电等问题。 

  优化资源、分类施策,力求应急广播信息精准民。 

  一是融合新旧技术。按照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建设标准,采用有线+无线(调频发射)相结合的技术方式,实现优质服务、高性价比的服务模式。建成市、镇、村(社区)三级应急广播平台并覆盖市、镇、村(社区)、自然村、广场、公园的应急广播体系,进一步提升广播使用效益。是整合现有资源。原先已建成的个别镇、村广播进行整合优化,能接入的一律接入,避免资源浪费,实现全市应急广播一盘棋三是精准分类集群结合普查风险隐患和数据,将广播点细分为防汛防台风、森林防火、地质灾害、低洼内涝等集群,做到精准预警,进一步提高对基层群众的预警、宣传能力。将地质灾害、山洪灾害隐患点、人员密集区域(包括救灾避难场所、车站、广场、公园、商场、校园、医院等)纳入广播范围,实现应急广播更大范围的覆盖,打通预警信息发布最后一米 

  建管并举、长效管理,力争应急广播运行量质齐升。 

  一是建立长效机制。市应急管理局会同新闻出版广电局加强对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和运行维护的管理,建立监督考核制度、信息通报机制,明确技术设备的维护主体和责任。建立健全应急广播技术维护、运行管理等工作机制,确保应急广播体系优质通”“长期通二是播放突出本土化。为让村民群众对防汛防台风、森林防火等信息听得更清记得更牢,结合南安市多为闽南人的实际,对同一内容的播放,采取普通话与闽南双语轮换的形式进行,频次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今年以来,应急广播在防抗台风杜苏芮”“苏拉海葵期间,向社会公众“双语”广播台风的实时预警与防范措施,累计播放语音49条,播放次数10万余次,覆盖人群120万人。三是拓展广播功能利用广播系统提供的对外接口,实现与其他信息工程进行对接和互联互通,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系统、县级融媒体系统、我市基层社会治理智慧平台、地震预警系统、视频会议系统、视频监控、户外LED大屏等的对接,实现内容整合、管理、流转、分发等多方面的功能,发挥应急广播战时应急、平时服务、平战结合的作用。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