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做好“加减法” 筑牢应急安全网
来源:福州市应急管理局 时间:2024-05-16 10:09

  5月15日,福州市“全国防灾减灾日”系列宣传活动之一——福州市自然灾害避灾点提升建设暨救灾物资体系建设工作现场会,在晋安区举行。

  据了解,晋安区兼具平原和山区特点,自然灾害种类繁多。为此,晋安区构建“1+2+3+11+211”晋安应急体系,即对1个中心、2类仓库、3个宣教基地、11个救援站和211个避灾点(救援点)进行有机整合,打造形成集指挥调度、物资储备、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和应急救援“五位一体”,覆盖区、乡镇(街道)、村(社区)的三级应急管理工作新格局。

  活动现场开展了一场虚实结合的防汛防台风应急救援避灾演练,快速转移并妥善安置了“受伤及被洪水围困的群众”,充分展示了桂溪社区应急救援体系的快速有效运行。

  此外,晋安区气象局、晋安区消防救援大队、晋安区曙光救援中心等工作人员展示了各类救援设备和应急技能,让居民一站式学习防灾减灾知识。

  目前,全市共有自然灾害避灾点3096个,已初步形成全面覆盖县、乡、村三级的避灾网络。现场会立足晋安区全面提升的211个A类自然灾害避灾点,先后观摩了岳峰镇桂溪社区、寿山乡应急救援站、寿山乡岭头村的三个典型示范避灾点。

  桂溪社区避灾点,是典型的平原社区避灾点。桂溪社区人口众多,还有不少台胞居住。桂溪社区重点打造了“现代社区+两岸融合+民众互动”避灾点。避灾点依托近邻活动中心及社区长者食堂、社区活动中心等设置,占地300平方米,可容纳约100人避难安置。

  寿山乡应急救援站避灾点,是一处典型的山区乡级避灾点,总面积约800平方米,可容纳200人避灾安置,是兼具应急救援和防灾避灾两大职能的综合性应急救援避难场所,实现职能、场所、指挥、队伍和物资五大融合共享共用机制。

  寿山乡岭头村避灾点,主要以长者食堂、乐邻学堂、乡村医堂“三堂一体”为载体,突出“山区村落+红色文化+民生保障”的山区特色,既充分利用了村居的公共空间,又实现了平时休闲娱乐、战时应急避灾的多场景使用。

  据了解,本次晋安区自然灾害避灾点提升工程,专门建设了一张网(应急指挥网)、一规划(应急避难场所规划)、一张图(村、社区级的防灾地图)。这是目前全国少有的根据全国第一次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的结果而量身打造的,为晋安区构建全面应急防灾减灾体系夯实基础。

  现场会还部署了第二季度安全生产工作,有序推动治本攻坚“十大行动”逐一落地。

  道路交通和运输方面,紧盯“两客一危一货一面一校”、三轮车、电动车等,深化重点车辆伤亡交通事故“一案三查”机制,严肃查处非法从事旅游客运和客运车辆带病、超载、疲劳驾驶等违法违规行为。

  消防安全方面,持续开展电动自行车停放充电消防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统筹推进农村地区微型消防站建设工程,加大九小场所“清障、开窗、配绳”力度,深入“九小场所”和多业态混合生产经营、人员密集场所,排查整治问题隐患。

  防汛备汛方面,严格执行“三查”机制(汛前排查、汛期巡查、汛后核查),紧盯水库、山塘、堤防、水闸、地灾点、低洼易涝处、地下配电房等,加强隐患排查巡查和问题整治;优化物资储备结构,全面检查维护各类救灾装备,提高应急处突能力。

  水上运输和渔业船舶方面,严格执行船籍港休渔制度,持续推进海上船舶安全专项整治,加强重点船舶管控,严厉打击“三无”船舶、乡镇船舶等非法载客“追泪”行为。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